全面预算管理与平衡计分卡的整合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系统的企业管理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它是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企业及各部门的经营绩效,以确保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本质上讲,预算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阶段性体现。计划、平衡与控制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计划是预算的前提,在全面预算管理发展过程中,计划始终贯穿其中,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计划的对象、范围、内容、层次在不断扩展延伸。预算将业务计划和目标通过货币量化,形成对资源的配置和行动;平衡是预算的核心,不同的预算计划层次之间要有平衡,同一个层次中计划的内容也要平衡。平衡是对企业可获取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以最大限度达成企业目标;控制是预算实现的保证,完整的、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应遵循PDCA(计划、执行、控制、改进反馈)闭环管理过程。由于市场、技术等内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及时应变,这时,过程的控制就显出了它的预警性和必要性,它能帮助企业及时纠偏、做出调整,达成目标。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业绩衡量和战略管理为基础的战略管控体系。它以企业战略为中心,是一个涵盖四个维度的有机系统(见图1)。首先,财务指标是绩效考核中必不可少的指标,是平衡计分卡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客户是实现公司财务目标永不枯竭的源泉,保持老客户和赢得新客户是企业价值创造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再次,公司财务业绩的实现,客户各种需求的满足,股东价值的追求,都要靠良好的内部经营过程来支持。最后,企业的学习和成长主要来自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的程序三个方面的资源。 ' L2 ?' L, R8 k& D# W1 y 图1: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㈠全面预算管理在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运用到今天,虽然较之早期的预算控制在体系上更严谨、完整,但在一些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预算与战略脱节,不能说明经营行为和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及合理性,容易导致短期行为、资源浪费等,预算由“管理工具变为管理的障碍”;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缺乏因果关联;预算流于编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管理功效;预算没有相应的文化基础,成为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以预算为考核标准带来企业激励失效等。
㈡平衡计分卡与全面预算管理比较 表1:平衡计分卡与全面预算管理对照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预算所独具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平衡计分卡的描述、管理战略功能都是其他任何一个管理工具无法替代的,但是,在细化战略、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促进组织沟通与协调等方面,预算和平衡计分卡又是相互交叉的。为此,课题组认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面预算管理,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 E4 R: l! T9 L8 o+ p# E ㈢平衡计分卡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的理论基础+ X$ y E7 o O3 W%_9 D 图2:渐进过程--将战略引入预算 上述过程的步骤如下: 第一,用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三至五年的战略进行描述,即将战略转化为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结构,提供了一个描述战略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蓝本。这个蓝本包括推动员工的学习与成长、优化内部营运、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财务表现,以及最终实现战略远景的连续性过程,并包括分四个维度测量战略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该过程实际上解决了什么是战略指标,什么是衡量指标的问题,使预算与战略实现有机的结合。 图3:战略“着陆”:从战略到预算
㈣战略转化与预算的关系% W: |1 P8 j; B0 u3 c7 v 首先,平衡计分卡是连接战略与预算的纽带,预算与战略连接是一个组织的整体、部门或层级基于平衡计分卡编制预算的前提或约束条件。其次,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的业绩指标及其数据实际上来自财务报表,或者根据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计算得到。预算编制的结果就是三张预计的财务报表,因此平衡计分卡中财务维度的业绩指标完全可以重新表述为预算指标和根据预算计算的指标。通过平衡计分卡,预算和战略在财务指标上可以建立起严格的数量勾稽关系。最后,预算以及根据预算计算的指标作为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指标,不可能脱离平衡计分卡其他三个维度的业绩指标而孤立地发挥作用,反之亦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其他KPI或非财务业绩指标而言,其缺陷就是指标的设计、计量和反馈过程分散而无系统性,但预算是具有严格勾稽关系的体系,当预算与其他KPI结合起来,预算的系统性必将传导给其他KPI,使之也具有系统性。总之,预算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既是工具,又是核心。 |